只守著書本,永遠學不好

  教育-成人–名師薦讀 | 人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只守著書本,永遠學不好!想要好成績,孩子究竟要怎么做?

  本文約350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鍾

  還記得之前網上流傳的一張照片嗎?一個因病遲到的小男孩,背著書包快速向學校跑去。當他來到校門前,聽到學校正在播放國歌,立即停在原地敬隊禮,直至國歌放完才奔跑進去。這個小事件讓很多人意識到,現在我們對於孩子的愛國教育有多重視。

  自1921年建黨以來,我們黨走過了一段艱難的風雨曆程。時至今日,我們黨日益茁壯,是經曆了幾代黨員的艱苦創業而來的。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很多人問迪士尼美語 好唔好,一起來看看

  本期,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於樹泉將以八年級上冊自由閱讀書目《長征》為例,帶我們的孩子和家長走進曆史,在感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探索語文學習的真諦。

  ■ 為什么說王樹增的《長征》,是寫長征的“史記”?

  ■ 為什么石達開當年渡不過去的大渡河,毛澤東卻能率領紅軍成功渡過?這其中的精神是什么?又是怎樣的信念支撐他們渡河的?

  ■ 為什么說想要精神富足,我們的孩子一定要了解這些革命故事?

  ■ 為什么在長征路上,會有“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一說?

  ■ 為什么於樹泉老師說‘守著書本,永遠學不好語文’?想要學好語文,孩子究竟要怎么做?

  請看於樹泉老師怎么說!請點擊視頻↓↓

  於樹泉:讀這樣好書,為學生成長會打下一個非常好的底色!

  “

  如果不讀這類的好書

  那么表現出來的

  我們學生在成長中

  就會出的問題

  就是精神缺鈣

  一個沒有精神的人

  是心靈荒涼的人

  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

  是前途暗淡的民族

  精神的質量

  可以改變

  個人和世界的命運

  讀這樣好書

  為學生成長會打下

  一個非常好的底色

  — 於樹泉

  ”

  關於本書

  《長征》是由中國軍旅作家王樹增先生在查閱了大量史料,實地采訪了許多老紅軍戰士後,曆時六年、精心打造的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

  據王樹增先生介紹說,他在《長征》的創作過程中,差不多翻閱了數千萬字的資料,僅筆記就做了二百多萬字,寫作參閱的長征地區幾乎都被“時間”磨破了。對於一個嚴肅的寫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精神之旅。

  之後,為增進廣大讀者對長征精神的理解,王樹增先生又根據全新史料,前前後後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在原版《長征》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增加和全面修訂,添加了大量對戰役、人物的細節補充,並加入8幅精心挑選的珍貴長征地圖和參考書目,推出了全新的《長征》修訂版,作為對廣大《長征》讀者的隆重獻禮。

  近些年來有這樣一個現象,有不少外國青年重走長征路。同時,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在《人類1000年》一書中共同認為,1934年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公元1000年到2000年間,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之一。

  但對於這件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國的青少年對它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長征是什么?

  視頻中於樹泉老師講述道: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共同討伐北洋軍閥。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412政變(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1933年的時候,也就是日寇大舉進攻華北,中華民族陷於深重的危機之中。這個時候蔣介石致民族危亡於不顧,調動百萬軍隊對紅軍進行圍剿。那么紅軍呢,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未能打破蔣介石的五次圍剿,所以被迫進行長征。

  要到哪裏不知道,會遇到什么危險也不知道,但是就是必須得突圍,不突圍就面臨著全軍覆沒。它從瑞金出發,經曆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占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種種艱難險阻後,於1935年10月在陝北吳起會師、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會師,最終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迪士尼美語 好唔好,用它教過小孩的家長都知道

  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罕見的不畏犧牲的遠征。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八萬六千多人踏上長征之路,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此時全軍僅為近八千人。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近十萬大軍開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萬般曲折艱險的長征之路,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時全軍三萬三千多人。

  1935年11月,紅二方面軍兩萬一千多人從國民黨三十五萬大軍的合圍中沖出,踏上了長征之路,1936年10月到達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全軍一萬一千多人。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作為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留下的一支紅軍武裝,踏上了長征之路。經過數月的顛沛流離和艱苦轉戰,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中第一支到達陝北的部隊,全軍兵力最多時不足八千人,最少時兵力只有一千多人。

  (摘錄自《長征》修訂版前言第三頁)

  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

  即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依舊被世人追尋不已。數十年來,不斷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曾走過的這條漫長征途上,不斷去探尋令人震驚的長征精神。

  視頻中於樹泉老師提到,《長征》對於學生而言意義有三點:

  一是豐富智力背景。那么有一句話叫讀史使人明智,《長征》就屬於現代史。不然孩子對這革命怎么勝利的,中國為什么走到今天,長征是怎么回事,他們是一團模糊。

  二是提升能力。語文無非“讀寫”二字,現在中考高考,考的就是閱讀和寫作能力,只守著課本,劃地為牢永遠學不好語文,必須把課本和課外結合起來。

  三是升華人格。如果不讀這類的好書,那么表現出來的我們學生在成長中就會出的問題,就是精神缺鈣。只有讀懂書中的故事,感受長征精神。那么孩子們才能認識到中國為什么能走到今天,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十分有利。

  王樹增先生在《長征》的前言中說到:

  一個沒有精神的人,

  是心靈荒涼的人。

  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

  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精神的質量可以改變

  個人與世界的命運。

  (摘錄自《長征》修訂版前言第五頁)

  長征是一個解讀不完的曆史事件,從任何角度解讀都可以發現感動,而這種感動常常令讀者思索中華民族的前途,思索這個國家的前途。而事實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個新時代的我們,都要具有長征精神,青少年更是新長征路上的主力軍。要說《長征》為什么勝利?完全靠的是理想、信仰和精神。那么,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如果他讀些這樣的好書,無疑是為他的成長打下一個非常好的精神的底色。

  (“讀史使人明智!”建議找來原著閱讀!)

  (《長征》目錄)

  關於作者

  王樹增,中國軍旅作家。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長征》、《朝鮮戰爭》、《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長篇曆史隨筆《1901》、《1911》。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魯迅文學獎等。

  家長對迪士尼美語 評價內容全面而富趣味,就連兩歲小朋友都能主動學習

  他認為:“當代青年對中國民族曆史的解讀還遠遠不夠。一個民族把自己經曆的悲傷的或者歡樂的往事當作珍寶一樣捧在手裏,把它作為照耀未來民族前進的一盞燈。我們的青年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環境之中,無論如何不能丟失信念和信仰。中國人一直是生存信念最堅定、生命力最強的一個民族。”他說,這些書都是寫給當代中國青年人看的,他希望青年人通過自己的作品讀懂曆史。

  (作者:王樹增)

  為什么說長征是傳奇,有這樣一組數據

  紅軍長征

  跨越中國十五個省份

  翻越二十多條巨大山脈

  其中五條位於世界屋脊且終年積雪

  渡過三十多條河流

  包括最洶湧險峻的峽穀大江

  平均每天急行軍五十公裏以上

  有數十倍於己的敵人追擊合圍

  平均每三天一次激烈的大戰

  平均每百人擁有槍支40餘支

  每前進300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

  ……

  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曆史的奇跡,但這奇跡的創造,卻經曆了難以想像的苦難。數據可以累計、可以延續,但今天的幸福生活,卻是無數先烈付出犧牲才累積起來的。

  曆史不能割斷,傳統不能忽視。正如視頻中於樹泉老師提到的,讀史使人明智,《長征》屬於現代史,孩子只有讀懂了這本書,才能明白革命是怎么勝利的、中國又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我們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我們從何而來,了解自己的曆史很重要。

  今天為何要了解這段曆史

  “

  有助於培養孩子自強不息 永不言敗的精神

  王樹增先生說:“打婁山關的時候,先鋒團的12團政委鍾赤兵,腿被打斷了,警衛員為了搶救他的生命,就用木匠的鋸子把他的腿給鋸下來了,他居然活下來了,一條腿走完了長征。”在溫飽尚未解決、生命飽受威脅的情況下,我們的革命戰士仍不忘初心,堅持著他的理想和信念,把身殘志堅這個詞語演繹的淋漓盡致,他從未向那具殘破的軀體妥協,堅持走完了長征。

  然而,現在我們的孩子雖具有正義感、也好學上進,但在“蜜罐”中長大的他們,仍普遍缺少這種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精神。尤其是在這種精神世界物欲橫流的沖擊下,閱曆較淺的孩子更是難以理解和形成這種精神。

  因此,讓孩子了解這段曆史很必要!我們要讓他們知道在幾十年前的今天,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同齡人,已經離開父母的懷抱,把保家衛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即便是流血、犧牲也萬死不辭。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雖不用拋頭顱、灑熱血,但我們仍不能丟棄優秀的革命精神。自強不息、永不言敗,在我們新時代的長征中也很重要!

  “

  有助於孩子不忘初心 樹立正確信念

  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誰不知道長征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尤其是翻雪山、過草地。很多初次攀登雪山的戰士,因為高原反應,走的頭暈眼花,想歇一會兒,卻再也沒起來。但即便是面臨失去生命的危險,還是有越來越多的戰士前赴後繼的加入這場征途。因為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從未忘記抗日救亡、解放中國的信念。由此可見,信念在人的成長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力量。

  同樣,我們的孩子也需要理想信念的培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開放,各類觀點、思潮大量湧入我國,我們原有的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這對於社會閱曆還不豐富,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產生影響甚至誤導。

  孩子了解這段曆史,有助於增強他們對各種錯誤思潮的抵禦能力,讓他們在各種考驗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各種意識形態的浪潮中不迷失自己,知道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么!

  “

  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的孩子尚處於“三觀”還未完全形成的時期,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但他們卻又缺乏能滿足這種好奇心的,足夠的科學知識、理性指導和價值評判坐標。所以,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前教育中要解決的一個迫切的問題。

  除了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引導外,閱讀《長征》這類的紅色書籍,也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革命先輩的戰鬥足跡、傳奇經曆和人生故事都真實生動,且極具感染力。如果孩子能在文字閱讀的基礎上,加以圖片、視頻、講解和實物的了解,那么這更能對孩子形成直接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從而自覺地向革命先烈學習,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想要長期繁榮富強,關鍵就是要後繼有人,而我們的孩子正是國家的未來所在。現在,曆史的考卷交給了我們,應該如何增添曆史數據,應該增添什么樣的曆史數據,每一個人都應該“心中有數”。

  原文地址:http://www.sohu.com/a/241601601_549584

Komentariši